膏方可以是補方,但補藥的選用有講究。一些人眼中,膏方即補方,服用者往往指名要補藥,開膏方者也囿于補的思路,動即人參、黃芪、熟地、龜版、鹿茸。許多人服用后胃納差,腹中飽脹,口干舌燥,大便秘結,其原因多半在于補益藥的堆積所造成的。中醫講究辨證論治,有虛才用補,還要注意虛什么補什么。精神疲乏,說話有氣無力
2023-01-30 100
在中藥五大劑型中,膏藥外敷法和冶末吞服法的起源都相當早,比到漢代才完全成熟的煎煮取汁法要早得多。在出土的醫簡帛書中,人們對藥物的服用,主要還是采用冶末吞服法和膏藥外敷法,煎煮取汁法則廣泛出現在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中。至于《黃帝內經》中出現的“湯液”,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湯藥,而是一種食物藥,即含藥的
2023-01-23 117
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,對中醫外治的經驗體會便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。春秋戰國時期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有“桂心漬酒,以熨寒痹”,用白酒和桂心涂治‘風中血脈’,被后世譽為膏藥之始,開創了現代膏藥之先河。晉朝葛洪《肘后備急方》記載了用生地黃或栝蔞根搗爛外敷治傷;用軟膏劑貼敷療外傷。貼敷療法能治多種疾
2023-01-16 107